文化礼仪--研讨各国文化习俗,传承人类文明,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,促进全球交流。
Feb
3
《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》(莱纳·玛利亚·里尔克)[中英德]
2013/02/03 文化礼仪 * 热度: 385091℃ *

里尔克的《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》不仅启发了冯至等杰出诗人,更成为一代文学青年的精神指南。每一次翻读,“诗人温暖、和蔼而多情的关怀”似乎伸手可以触摸。
Nov
6
中国人不该叫错的“三个称呼”
2011/11/06 文化礼仪 * 热度: 60494℃ *

现代汉语则承袭了古代汉语典雅、得体的特征。尤其和人打交道,一张嘴就是谦辞、敬语,自然要讲究尊卑长幼。谦称和敬称都涉及对人的称谓,这些语 汇有固定的说法。过去有“家大舍小令外人”的七字诀:“家”、“大”,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,如“家父”、“家母”或“家兄”等等。“舍”、“小” ,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,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,如“舍弟”、“舍妹”等等。“令”、“外”、“人” :令,美好的意思。凡称呼别人的家人,无论辈份大小,男女老少,都冠以“令”字,以示尊敬,如称别人的父亲为“令尊”、母亲为“令堂”、妻子为“令阃”、 哥哥为“令兄”、妹妹为“令妹”、儿子为“令郎”、女儿为“令嫒”等。
Sep
9
请人原谅说“包涵”,求人帮忙说“劳驾”,向人提问说“请教”
得人惠顾说“借光”,归还物品说“奉还”,未及迎接说“失迎”,
需要考虑说“斟酌”,请人勿送说“留步”,对方到场说“光临”
接受好意说“领情”。与人相见说“您好”;问人姓氏说“贵姓”;
Jul
29
古代“信”字是人不是物
2011/07/29 文化礼仪 * 热度: 23520℃ *

在我国古代,“信”字是人不是物。“信”不是信件信函的意思,而是指送信的人。这里的送信人既包括递交函件和传递消息的人,也包括外交使臣。
Jul
29
人生分九段,中国古代的年龄划分
2011/07/29 文化礼仪 * 热度: 34391℃ *

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生理特点,以十年为单元,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。分别是“幼”、“弱”、“壮”、“强”、“艾”、“耆”、“老”、“耄”、“期”,说来相当有趣。
Jul
29
古代文化常识之一: ◆人的称谓 ◆
2011/07/29 文化礼仪 * 热度: 20629℃ *

【直称姓名】大致有三种情况:(1)自称姓名或名。如“五步之内,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”,“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”。(2)用于介绍或作传。如“遂与鲁肃俱诣孙权”,“柳敬亭者,扬之泰州人”。(3)称所厌恶、所轻视的人。如“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,贾余庆献谄于后”。
Jul
25
【用于结尾的】
〖拜启〗〖拜书〗写信的敬称,表示对受信人的敬重。意为叩拜陈述。例:毛泽东在《致宋哲元》中:“弟
毛泽东拜启”。再例:宋·苏轼《答秦太虚书》:“儿子每蒙批问,适会葬老乳母,今勾当作坟,未暇拜书。”未暇拜书就是没有抽出时间来写信意思。
〖拜启〗〖拜书〗写信的敬称,表示对受信人的敬重。意为叩拜陈述。例:毛泽东在《致宋哲元》中:“弟
毛泽东拜启”。再例:宋·苏轼《答秦太虚书》:“儿子每蒙批问,适会葬老乳母,今勾当作坟,未暇拜书。”未暇拜书就是没有抽出时间来写信意思。
Jul
20
八拜之交语出《紫钗记·吹台避暑》:“俺二人以八拜之交,同三军之事。”元曲《冻苏秦》:“你不知这张仪和我是八拜交有朋友。”又《西厢记·张君瑞闹道场》:“与小生同郡同学,当初为八拜之交。”俗称结拜兄弟为八拜之交;按古无八拜的礼,以互相四拜算为八拜。